發布人:管理員 發布時間:2016-12-23
當前開展的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注重的是存量管理,未來增量的互聯網金融如何發展?如何建立長效監管機制?
12月22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發布《中國網絡借貸行業研究》課題成果,多位業界專家及學者參與了上述問題的討論。
央行副行長范一飛曾表示,當前我國金融市場仍以銀行間接融資為主,直接融資特別是股本融資不足,深層原因是社會資金投資端和融資端出現錯配。要從源頭上解決上述問題,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是一個重要突破口。
在互聯網金融領域,投資者適當性管理錯位也被認為是諸多風險的關鍵原因。
陸金所副總經理、風險執行官楊峻認為,當前多數金融機構以及監管識別合格投資者時,均以其財務實力、家庭年收入等作為參考,這十分片面。
“一個有錢人可能稍微損失一點錢就很心疼,會崩潰;有的人并不富裕,但未必沒有風險承受力,只要不影響其生計。”楊峻表示,評價一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除了財務實力外,風險偏好更為重要。
另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國內不少投資者在填寫風險測評問卷時會有偏差,不愛“露富”。多位在某互聯網金融平臺上交易保有資產100萬元以上的VIP客戶,在問卷中填寫自己的家庭年收入小于5萬元。“如果采用這樣的數據做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是無意義的,因為它不真實。”楊峻說。
楊峻透露,陸金所即將上線KYC(Know Your Customer,充分了解你的客戶)3.0版本,其表示該系統的測評能力更為準確。例如投資者本人填寫的財務水平作為參考的權重將很低,更多以平臺掌握的資產大數據作為基礎;投資者風險評測問卷中的更多問題會是心理問答,以求投資者在短時間內給出真實的想法。
此外,平臺還要了解自己的產品。將平臺產品進行全流程的動態披露。因為產品在存續期間風險度會發生變化,變化后可能已經不適合原有的投資者,做好信息披露有利于投資者選擇是否將產品轉讓給風險承受能力更高的投資者。
在風險不斷暴露的情況下,互聯網金融這一名詞一定程度上被妖魔化。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表示,互聯網金融領域開展整頓,在于很多機構以互聯網之名,做的仍然是基金、證券、銀行等傳統的金融業務之實,建了資金池。
不過,互聯網技術的引入,的確給解決小微企業貸款難提供了方法,互聯網金融要從服務實體經濟出發。“如果說搞一個為投資者做理財的便利手段,年化有15的收益,這樣不是服務實體經濟。”
如需進一步業務了解,請訪問登尼特:http://www.slackerapocalypse.com
香港公司商務秘書,香港銀行開戶,香港公司年審,香港公司年檢,香港虛擬辦公室,香港條形碼申請,香港電話飛線,香港公司秘書,香港商貿配套咨詢熱線:86-755-82143466 86-755-82143716
地址:中國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區東門南路2020號太陽島大廈16樓全層
香港九龍佐敦彌敦道208-212號四海大廈702-70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