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人:管理員 發布時間:2016-10-18
某位民營銀行行長告訴筆者,要去判斷兩家銀行究竟前期投入了多少非常困難,因為這還涉及兩家的目標——他們究竟要自建系統到怎樣的程度,比如是每秒支撐一萬筆的支付還是一億筆的支付?但可以確定的是,一套完整的銀行系統,不可能用一年的時間就開發出來,并且完全回籠成本。很多批籌不久就馬上上線并且聲稱自己已經盈利的,估計只是核心系統的主要幾個功能模塊到位了。
可以確認的一點細節是,網商的系統整整開發了一年半有余,而微眾的時間甚至還更長。所以,總結起來,微眾和網商前期投入更為持久的時間和更為巨大的人力物力,讓他們僅正式開業一年多久盈利是不可能的。
而為什么其他兩家民營銀行可以盈利?記者大膽揣測,一是他們的模式更為傾向于傳統的商業銀行(即存貸匯),不涉及上文所述附加的系統開發成本;二是,雖然沒有詳實數據佐證,但他們的網點運營成本應該不會太高(至少不會高于純網絡銀行的科技開發成本),因為目前有一個不成文但是根據監管態度來的通行規則—— “一行一點”,每家只有總部一個營業點,不再另設網點。也就是說其他幾家對公性質的民營銀行的前期投入規模,其實是可控在一個區間的。
往未來看,一旦系統大部分(不可能完全 )到位,它對經營起的效益是無法估量的。國外有荷蘭銀行砍掉5800名員工,用機器人取代,國內的銀行現在每年投入數十億到科技后臺上(工行去年就高達50億),這不都側面證明的科技支出的“燒錢”必要性嗎?
說了這么多,其實都是要證明一句話——就是互聯網銀行的路還長,不能僅就一個不夠長的觀察區間的一個指標,去判斷它所謂的成功與不成功。民營銀行整個發展其實都還在探路,在目前的經營環境中存活都不易。我想,這也是為什么今年都快過完了,幾百家申請民營銀行牌照的只有14家完成論證,而14家又只有3家獲批籌建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吧。
總之,新生事物不易,多包容。
如需進一步業務了解,請訪問登尼特:http://www.slackerapocalypse.com
香港公司商務秘書,香港銀行開戶,香港公司年審,香港公司年檢,香港虛擬辦公室,香港條形碼申請,香港電話飛線,香港公司秘書,香港商貿配套咨詢熱線:86-755-82143466 86-755-82143716
地址:中國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區東門南路2020號太陽島大廈16樓全層
香港九龍佐敦彌敦道208-212號四海大廈702-703室